Z6尊龙村民捐老物件建農具博物館木盒書包引懷念(圖)
发布时间:2024-06-25 17:05:31

  尊龙登录z6尊龙登录z6200多年前的銅茶罐,上世紀20年代的織布車,上世紀60年代的彝族服裝……85件逐漸消失的工具,讓來參觀的村民仿佛回到了過去。今年,“兩區”轉龍鎮鼓勵村民拿出家裡的老舊器具,在傳統民間建筑蔣家大院內,建了一間小型傳統農用器物展覽室,收藏農業、農村用品,宣傳和搶救正在消失的農村文化遺產。

  “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留下不同的歷史人文,但因為缺乏保護,一些珍貴的東西漸漸消失了,建一個老舊農用器具展覽館,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鄉。”轉龍鎮副鎮長楊小雨說,不久前,他們曾到民族文化深厚的楚雄考察學習,在那裡看到很多有趣的、即將失傳的器物,心裡很受觸動。回來后,轉龍鎮開始發動各村委會,尋找那些即將消失的老舊農用器具,半年后,收集了85件物品。

  在轉龍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副主任李世毅的手機裡,珍藏著一張照片——一個穿著彝族服裝的婦女正在織布,用的是最原始Z6尊龙、最簡易的木頭紡車。“這種紡車,是上世紀20年代彝族人民的織布工具,婦女將麻皮織成麻線,再裁剪成身上穿的衣服。”李世毅印象裡,童年時代村裡仍有人家用這樣的紡織機織布。這台紡織機,也是展覽館裡最特殊的藏品之一。

  牆壁上,挂著一件黑白相間的男布褂,是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彝族純手工服飾,白線代表白杜鵑,黑色代表杜鵑花杆。“杜鵑是家鄉最好看的花,我們的父輩就把這些景物融入到服裝中,有的衣服則繡著龍虎圖騰,是彝族的信仰。”李世毅說道。一旁的模特身上,展示著幾款彝族各支系的服飾,或粉或藍,上面一針一線繡著每個支系的特有景物和信仰。

  展覽館隻有20多平方米Z6尊龙,但種類豐富。犁、耙、木頭車等各類農具,是居住在山區的人民世代耕作的工具﹔石磨、銅鍋、?面棒等,仿佛嘗到老轉龍面食的味道﹔上世紀50年代的樂器月琴、60年代的化妝盒、70年代的留聲機和黑白電視機,又看到農村生活情調的一面……“雖然地方不大,但村子裡的老物件大部分都收藏進來了,到這裡看看,總有家的感覺。”土生土長的管理人員楊習權說。

  展館裡一個木頭做的“書包”,名叫書盒,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上世紀30年代小學生上學的主要工具。“我二三年級的時候也背過,是我爸爸那輩傳下來的,可惜現在找不到了。”李世毅說。上世紀70年代,布料稀缺,李世毅就背著祖傳的書盒,踏著山路去上學。那個父親做的木頭書盒留在了記憶裡,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陪伴李世毅讀完小學,並考上了縣裡的高中。完成學業后,李世毅又回到小鎮,成為展覽館的管理人。

  屋裡的一個大石磨,讓楊習權想起小時候的趣事。“那時候,每天放學就要幫家裡做家務,兄弟姐妹一起推這個石磨,推著推著就睡著了,但還是繞著石磨推。”楊習權指著石磨旁邊一個上世紀30年代的斗說,“這樣一斗黃豆,要磨好幾個小時呢,慢工出細活,但那時候做出來的豆腐、面粉最好吃了。”雖然生活艱辛,但也有很多樂趣,有時點著煤油燈和兄弟姐妹一起做作業,爸爸在一旁用銅鍋燒水泡茶喝,媽媽在一旁繡著花……每一件老物品,都是一份回憶。

  館裡還有不少有趣的東西,一個上世紀50年代的月琴引人注意,“月琴的聲音很好聽,現在倘甸有名的納蘇鼓樂隊還在演奏這種樂器。”李世毅說,“旁邊這頂黑色的帽子是氈帽,平時戴頭上保暖或擋太陽,走到半路口渴了,還能舀水喝,農民的生活很簡單朴素。”

  從今年2月起,“尋寶”之路就開始了,一直到 8月份才基本建成。“因為才剛剛開始建,在展品數量、展館場地、展示效果上,還有些不成熟,今后在展品的保護、管理等方面,都會探索一些管理標准。”楊小雨說。

  在走訪中,收集老舊物件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紛紛拿出家裡的藏品。“在收集到的器物中,最老的是大約200多年前的一件青銅器,說明村民已經漸漸有了保存舊物的習慣,文化傳承的意識越來越好,展館的建成,也會讓村民更加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價值和意義,更有利於保護。”

  據介紹,觀眾展品仍歸屬村民,村民需要的時候會原物歸還。“我們將繼續用自願的方式,繼續走‘尋寶’之路,挖掘更多具有歷史人文意義的物品。今后在數量和種類上都會更豐富,把我們的展覽館打造出特色,讓更多人到這裡,看一看過去的生活,看看我們的根。”楊小雨說。記者董宇虹報道

  習福建考察李克強談阿富汗問題廣東韶關重刑犯越獄北京百歲剃頭匠離世駕車玩手機入刑探月工程返回器著陸緬甸擬修憲馬戲團老虎咬死女孩跨區域用鹽被罰商用載人飛船墜毀安徽淮南炸樓廣西國企秦光榮調任全國習奧巴馬談反恐李克強回信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