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新版官网网页版Z6尊龙新版官网网页版读书,为求知,为明理,为修身养性。读书的目的是多元的,对书的选择亦是。书架将不同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随时取用阅读。困顿时,爱读红色经典,与哲人为友;工作时,爱读法学专著,辨是非善恶;闲暇时,爱读散文诗集,使心灵澄净。
在我的书架上,《检察:法律守护人——以刑事法律监督为基点》是我最常翻阅,也最常推荐给年轻干警的一本书。书中,刑事司法实践问题与检察监督职能的紧密联系,引发我对新时代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实践与思考,使我时刻自省:检察人既是法律“明白人”,更是法律“守护人”。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非常喜欢网上流传的一段阐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地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作为一名未检人,挽救一个孩子,救赎一个家庭,平复一颗受伤的心灵,总会给我莫大的成就感。
我的书架中很多书都与“法律”“未成年人”等关键词紧密相连。这些书籍时刻帮助我、提醒我如何克制感性的冲动、脱解思想的庸愚,在坚守法律的轨道上,努力探索保护未成年人的“检察最优解”。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开创了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先河,作者瞿同祖先生被称为法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本书完成于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瞿先生在西南联大授课之余,“伏案写作,敌机不时来袭,有警则匆匆挟稿而走,时作时辍,倍平日之力,使得竟其功”。
本书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和阶级谈起,借助丰富的个案和判例,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本书被誉为“超越法律史这个二级学科甚至超越法学这个一级学科的著作”。
阅读完陈少文老师的文字,不仅被他严密的逻辑所折服,更为他广博的知识面而倾倒。谈到冤假错案时,他说——迟来的正义,无异于早来的不正义;在做事上,他说——只有在因上努力,才能在果上随缘;在寻找自我上,他说——不必刻意去影响谁,更不必刻意去改变谁,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找到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独有坐标……
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学习、工作的方,值得思考借鉴。为各个阶段的法律人推荐此书,也许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你的心灵深处会因它而悸动。
最是书香照路人。迷茫的时候看书,可以寻找智者的开导;孤独的时候看书,可以寻找相似的灵魂;无助的时候看书,可以寻找新生的力量。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书架与我便像是一种共生关系,我在不断丰富它的同时,它也在反哺我知识。在我遇到难题时,它总是给我满满的“安全感”。
书架上的《唐律疏议》,是我非常钟情的一本书。它饱含很多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实践智慧,为今天的法治价值追求提供了历史借鉴。前几天,我“忍痛割爱”,将之送人,希望借助这本厚重的书,向年轻干警传递精神火炬,更好践行法治精神。
从《法律稻草人》看法律与文学的碰撞。在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中,你会从初期的趣味性,逐渐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厚重思想,听到文字中透出的清醒、冷静的法律呼声,这是对法律人情感、对公识的呼喊。如书中所说,“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自由,期望有现代的法治,须有现代意识的人。”
所以,法律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发散我们的思维,培育我们结合法律问题深思的能力,培养我们“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让我们可以兼具法律的理性和人性的温情。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进,大量案件适用速裁、简易程序开庭,慢慢弱化了自己庭审应变能力。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在审判为中心、庭审实质化的推进下,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乃至穿着、仪态,不仅会影响检察形象,也会影响客观公正。
桌头常伴一本《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每天看看书中所列举的庭审中常见问题,学习各种应对措施,不仅提升自己出庭应诉技巧和能力,也提振出庭公诉的信心。是的,每一场优秀的庭审,都离不开此书的指引,唯有展现公诉良好风采,才能展现检察担当,方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看得懂的公平正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多次被学校开除,与我们未检工作常常遇到的青少年颇为相似。通过戴着鸭舌帽、吊儿郎当、满嘴脏话的霍尔顿,我也似乎读到了这些少年的内心独白。他们年轻气盛,常常因为一时糊涂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一不小心误入歧途。
作为检察官,我们就像霍尔顿理想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人生教育引导,用心用情去拦住每一个迷失自我、奔向悬崖边的孩子,给他们迷茫的青春注入希望和勇气。教育、感化、挽救,这些字眼跃然纸上。
我的书架是我的知识宝库,帮助我在工作中为正义而战。每天,我都会抽出时间在书架前钻研,通过阅读提升我的专业素养。这些书籍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为守护公平正义所做的努力。
推荐李彦宏等所写的《智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人类历史上的历次技术,都带来了人类感知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使人类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更多。智能或将面临数字鸿沟的巨大挑战,或将面临现实的数字法律问题等等,让我们对未来世界充满期待,也会有对智能所带来的伦理变化的深深忧思。这也值得我们法律人去深思。
《法律简史》,初听像是简述法律历史,看完却发现内容包罗万象。作者桑本谦尝试从“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角度解释法律的本质,探讨法律从何而生、如何演化。他运用跨界的理论阐释猜想、解释原理,语言幽默诙谐、内容趣味十足。
我很喜欢书中大胆假设“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也大抵只有这样有趣的人会在后记罗列“本书的22个漏洞与遗憾”。读到作者使用博弈动力和发展基因去解释制度文明的发展时,历史发展似乎变成了数据洪流,法律演变的脉络仿佛触手可摸。本书由法律起源猜想导入,从联结、还原、分离、变迁等方面阐述法律演变过程,读完此书,仿佛与法律一同走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