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登录z6中科院力学所的图书馆有一个特殊的书架,架上写明“李佩教授捐赠”,而架上陈列的,大多是科普书。
李佩教授已经年近九旬,1956年随丈夫、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院士回国后,曾长期负责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外语教学工作。直到今天,她依然是家属区最忙碌的人。每周,有三件“公务”是老人日程表里雷打不动的内容:周一的英语班、周二的健康咨询和周五的报告会。
周一的英语班让人充分理解了什么叫做“老有所为,夕阳无限好”身为老师的李佩教授白发苍苍,班上学员大多是中关村地区的离退休同志。老人每次都提前仔细备课,虽然有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此z6尊龙凯时。老人订阅了一份英文报刊,她总是在其中寻找时效性强、实用性强的文章及词句表达充实到授课内容中去。比如最近她就在给学员们介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近一阶段经常见诸报端的成语所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及其词源。
到了周二,老人会张罗一次健康咨询,她每次都会请一位退休的老大夫给大家答疑和作简单的检查,比如号脉、量血压等等,很受大家欢迎。
周五的报告会是一个很有传统的活动,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俨然是中关村地区的“百家讲坛”。来听报告会的多是中关村地区各研究所的离退休同志,然而其他单位的听众也不乏其人,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老人也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推进科学普及一直是报告会的重要内容,几代关心科学普及的人士都在活动中作过报告,比如刘光鼎、杨乐、王渝生、刘钝、蒋高明、武夷山等。
然而,报告会的内容又不局限于科学普及,老人会经常留意相关报纸和新闻,从中寻找可作报告的资源。有一次,《科学时报》刊登了几位学者纪念北大建校110周年的文章,北大哲学系副主任吴国盛的一篇文章引起老人的注意。“他文章最短,但他宣扬了一个理念,不要把上大学当成升官发财的捷径、敲门砖。”李佩教授说:“就冲他这一句话我就要请他来作报告。”后来吴国盛的报告的题目就定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6月13日,力学所的小礼堂将会邀请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郁缀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漫谈”。这个讲座,每个季度一次,到这一次已经是第十讲。李佩说:“他在北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但他觉得我们这些听众有些基础,所以就简化了讲义的内容,搞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漫谈。”
当被问及科普书架的事情,老人话语中显得有些无奈。“按理说,现在的负责人应该对科普类的书很重视,其实不见得。过去老郭在力学所的时候非常重视图书馆,觉得读书对于科技工作者是很重要的,因此国际上相关的期刊也订得比较全。这些年,许多并非专门探讨力学的期刊都不见了,科普书就更是如此了。”
李佩教授觉得许多科普书都很有用,还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大学的历史,也是年轻人应该浏览的。老人觉得只读专业方面的书就太狭隘了,许多导师只要求学生读几本书甚至某本中的几个章节而已。她在研究生院任教时常和学生们说,你们都念博士了,可你们知道“博”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知识渊博,不能狭窄。
于是,老人就经常留意相关报纸中对于科普类书籍的介绍,《科学时报读书周刊》是她重要的参考之一。“我经常注意你们周刊,看到科普书的介绍后,就把认为不错的下来。我看到这些书就买两本,送给力学所。”于是力学所有了“李佩教授捐赠”的书架。
话匣子打开了,老人忍不住要批评出版界两句。她指责某大出版社太差劲,总认为有些书专业性强、读者面窄,不肯出版。老人提起《钱学森手稿》的例子,这部书当初曾被这家以出版科学类书籍著名的出版社拒绝,后来还是一个地方的出版社接过了这个业务。“这部书收录了许多钱学森的论文,还有冯卡门的亲笔修改,你可以看出师生二人的思路,相当难得。”当初钱学森的大量手稿回到国内后曾被力学所束之高阁,锁在档案室里,许多本专业的学生都不知道有这样珍贵的文献。后来手稿终于得以出版,并且获了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那家地方出版社也因此出了名。
科普书是个小问题么?科普书只是“给老百姓作扫盲之用”,专业人士就不必阅读了么?非也!李佩认为,在交叉学科大行其道的今天,各行业的专家仅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往往在其他专业是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就成了高深的理论。
在一次报告会上,李佩曾经请何祚庥院士等人介绍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情况,其中谈到,当时有些人曾主张先搞飞机研发。但钱学森却对大家讲,先搞飞机不如先搞导弹。那时候,许多专家和高级将领都不知道导弹究竟为何物,只觉得它很高深、很神秘,研究难度也必定更大。钱学森给大家介绍,实际上研制导弹比研制飞机容易,也更可行,因为导弹是一次性使用,而且不牵扯到载人的问题,所以对于材料、动力的要求都低于飞机。客观上,钱学森的介绍恰恰就起到了科学普及的作用,也为科研事业的开展选择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