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李斯故居旧址:李斯故居旧址实际上已无什么遗迹,只是在今天上蔡一中内立有“李斯故居旧址”这么一块石碑,相传此处曾有李斯井,为李斯当年浇菜地所挖,也有一通纪念石碑。
韩非和李斯,是荀子的两位学生。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荀子,是儒家和法家之间过渡性的人物,一方面他有权力崇拜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对国君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即要有治理国家的基本素养,包括道德和才能上的。但到了韩非和李斯这儿,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两位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绝对膜拜权力,不论暴君还是明君,只要用我,我就为之效力。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或者主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终他们的结局都不好,整人的人被别人整死了,让人嗟叹。本刊本期有韩非、李斯两人的传记文章和思想评论,此外还走访了两人的故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便成此文。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宗室,现在有一个说法说韩非是河南新郑人,其实很可能是他的祖籍在新郑,新郑现有韩国都城郑城的城墙遗址,本刊本年度第三期会详细介绍。韩非的出生地应该是在河南西平县韩堂村。
韩非从荀子那里学成之后,不像李斯到了秦国,而是回到了韩国,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但都没有受到重视,于是便回到今天的韩堂村,著书立说,后世称之《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他的文章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到后,十分欣赏,便想方设法把韩非弄到了秦国,在这里韩非与老同学李斯共事了一段时间,后终被李斯陷害,死于秦国大牢之中。
韩非本是荀子的学生,但司马迁在写他的传记时,却把他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合写在了一起,一方面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一方面又说他“而其归本于黄老”z6尊龙凯时。司马迁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讲明白了所谓诸子百家之间的深刻渊源。刑名法术之学,就是整人的学问,而老子等人所讲的成败祸福,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也是君王南面之术,同样是治人的手段,韩非的思想,就把这种整人、治人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用的是一种摧毁人伦的方式。韩非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比如他说父子、兄弟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事实,但韩非的错误在于无限放大了这种弱点,并将其奉为理论的基础,内在逻辑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都不可靠,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由此他就讲到了国君应该怎么治人的问题,应该是像驯鸟一样,剪掉其翅膀,让他们绝对服从国君。如果不服从,哪怕是心里有不满,怎么办呢?“势不足以化则除之!”真狠啊!一个人哪怕心里不满国君,也要杀掉!韩非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为国君所用,同样要杀掉。在他的逻辑里,一个隐士,哪怕自己自食其力、不问世事,也是不对的,而这样的隐士,还要当权者去探望,就更是死罪了,必须杀掉!
以上所述,便是韩非思想最本质最核心的思想,闻之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由此笔者认为,韩非所著《孤愤》,并不是抒发自己理想不得志的愤懑,而是在发泄自己内心最的。可以想象,当时他一个人在一个偏僻的村子,得到的不是安宁,而是没有被当权者赏识的绝望。那么怎么才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呢?他一个口吃者,肯定不能口若悬河说服君王,唯有心更狠,把所有的倾注于文字当中。
秦国采纳了他的思想,果然成为暴秦,在全国大搞恐怖主义!暴秦虽命短,但这种整人、治人的恐怖思想却一直存在于中国的之中,成为我们文明中最黑暗的部分!
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韩堂村:西平县韩堂村是韩非故里,韩堂村原有韩家祠堂,后被毁,村里已经没有任何韩非的遗迹。
笔者到达韩非故里 — 西平县韩堂村时,小雪飞扬,感受到的不是惬意,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相关资料上介绍说此处有韩家祠堂,立有韩非的灵位,但笔者经过多方寻找与打听,得知韩家祠堂早就毁掉,原址已成当地村民宅基地。又听说此处的九女山有韩非著述的孤愤台,询问当地村民,皆茫然不知,加之雪天路滑,不便进山,因此也就没有去寻访孤愤台!
韩堂村往东南约60多公里处,是上蔡县,这里是韩非的老同学李斯的故里。想起两人间的故事,有些唏嘘之感,不过或许他们的心中倒没有这种感慨。法家,干的就是整人的活计,整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被人整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与韩非命运不同,李斯原本在老家当个小吏,不甘心,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去了秦国,得到了秦王的重用,筹谋划策,助秦一统天下。秦朝建立后,李斯官至丞相,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比如他提出建立郡县制,影响至今;又制定律令,协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当然还提了一个让后世读书人唾弃的建议:焚书坑儒。秦始皇死后,李斯参与赵高等人整死太子扶苏的计划,秦二世即位后,李斯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失势,最终落了个腰斩的结局。
李斯被杀后,应该葬在了陕西咸阳,但今天的上蔡县却有一座李斯墓,估计是衣冠冢。该墓位于上蔡李斯楼村,村道边,田野中。笔者一行前去探访时,暮色笼罩大地,大墓边有三位少年嬉闹着燃放鞭炮,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炸响,哦,再过十来天,便是农历新年了,倒让笔者有了一丝思乡之情。李斯当年不甘于在家乡当一名小吏,而是到秦国寻访前程,他也确实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但最终他也落了个魂断他乡的结局。当他最后身陷囹圄,在他那颗充满现实、硬如石头的心中,夜深人静之时,是否也有过一丝思乡的柔情呢?
上蔡县城里,有李斯故居、李斯井和李斯坑等历史遗存。我们在此的探访,得到了当地学者的大力协助。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李斯故居和李斯井位于今天的上蔡一中里面。笔者到达上蔡一中,学校正在进行期末考试,经与学校的董校长联系,由学校政教主任袁海民老师陪同,笔者终于见到了李斯故居和李斯井,实际上相关遗存已经没有了,在一座教学楼的前面空地上,立有“李斯故居”和“李斯井”两通石碑,以作说明并纪念。
袁主任非常热情,他说你们既然要研究李斯,我给你们介绍我们学校的李凤仙老师吧,她是一位研究李斯的专家,刚刚写完《李斯传》。说完拿起电话,便帮我们联系上了李凤仙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学者,爱笑,谦虚,一见面就说上蔡很重视李斯研究,成立了李斯研究学会,她担任了秘书长一职,上蔡研究李斯最好的是一位名叫尚景熙的老先生。又问我们是否去看过李斯坑,就在她所居住的家属院里,也不远,就在上蔡一中后面,她可以带我们前去探访!对我们来讲,这倒真是一个惊喜。遂随欣然前往。
本刊记者和尚景熙老先生、李凤仙老师在刘巷:本刊记者在河南上蔡县探访李斯遗迹时,得到了上蔡一中多位老师的帮助,学校政教主任袁海民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年轻学者李凤仙老师。李凤仙老师带本刊记者探访李斯坑遗迹时,遇到了尚景熙老先生。尚景熙老先生是李斯研究专家,著有《李斯评传》一书,本刊记者则向李凤仙老师约稿,请她写一篇李斯的传记,即本期的《一代名相泣黄昏》一文。
说来也巧,在前往李斯坑的路上,经过一个名叫刘巷的小巷之时,我们遇见了一位老人,正是先前所介绍的尚景熙老先生。老先生已经94岁高龄,但看起来身体健康,思维依旧敏捷,大略知道笔者的来意后,老先生便指着周边说:这里就是李斯的故居所在地。他还说自己曾经向相关部门提建议把刘巷改为李斯巷,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说起这些,老先生显得有点无奈z6尊龙凯时。
说话间便到了李斯坑,果然是一个大坑,里面长满旱地芦苇,周边稍高地带,当地居民种了些菜。介绍说老百姓只在周边种菜,李斯坑是没人敢去动的,又指着身后的居民楼说她家就在那里,每天她从窗户就能看到李斯坑,时间久了,她就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便写成了《李斯传》,目前正在等待出版。
李斯坑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原来李斯被处死后,秦二世又派人到他的老家进行抄家,挖地三尺,以作警示,于是便有了李斯坑。
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李斯坑:李斯坑位于上蔡一中北。李斯在咸阳被腰斩后,赵高带人到上蔡抄家,在李斯故居处挖地三尺,最深处达丈余。之后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看完李斯坑后,尚景熙老先生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他要送他写的《李斯评传》给我们。早年,尚老先生曾在开封参加过河南省组织的“李斯研究写作班子”,时间长约三年,爆发后,“李斯研究写作班子”被取消,但尚老先生并没有放弃研究李斯的工作,多年笔耕,于2012年出版了《李斯评传》,而这时,他已经是年过九旬的老人了。
尚老先生现与女儿住在一起,与李凤仙老师同在一个家属院,房子不大,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老先生的卧室也是书房,桌上摆满了墨水瓶,而书,有些摆在在简易木制书架里,更多的就堆在地板上,他弯腰在地上找了好久,找到一本《李斯评传》赠与笔者。坐在客厅沙发聊天当中,老先生又起身去了卧室,在书架上翻找半天,找出几页纸来,原来是某位学者写的《李斯评传》的评论文章,是复印件,他说送给你们吧。笔者心中感动,但知道这是不能拿的,就翻拍了这几页文章,告诉他只要发表了,在网上就能找得到,老先生这才将文章收了起来。
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李斯楼村:李斯楼村或为李斯出生地,今有一个李斯故里学校。本刊记者每到一地,一是找到相关人物的遗迹,二是和当地学者沟通交流。到上蔡的第一天,本刊记者先找到了李斯楼村的李斯墓和这所李斯故里学校。李斯墓的照片放在了本期的《一代名相泣黄昏》一文中。
和李凤仙老师从尚老先生家出来,笔者心中有潮湿之感,深深感到尚老先生和李凤仙老师这样的学者,才是传承文明的真正载体,也是保护文化最主要的力量,而且,就是文化本身。见到并记录下他们,是我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责任!告别之时,还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评价李斯。正由于此,笔者请为我们撰写一篇李斯的传记文章,欣然应允。春节刚过,笔者便收到了发来的文章,便是本刊本期发表的《一代名相泣黄昏》,一篇非常用心、简洁明了的好文章。
的确,正如李凤仙老师所言的那样,对于韩非和李斯,要做一个客观评价。必须得承认,秦能统一天下,中国开始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韩非的思想、李斯的实际操作能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韩非、李斯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同样残酷、充满血腥、泯灭人性,对权力的极端膜拜,也是我们文明中最深的黑暗。
比较韩非、李斯今天在各自故里的待遇,韩非在自己的故乡,已没有任何历史遗存,而李斯则要风光得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李斯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曾经位高权重,所以今天家乡人便以他为荣。而韩非呢,虽然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在世时,他却没有什么显赫地位,所以家乡人对他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