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人生就是博d88书架书橱书架书柜让乡村教育朴素而体面地活着 特别关注
发布时间:2024-02-21 14:10:06

  我们每一所乡村学校就是一颗星、一盏灯。光线虽然微芒,但是可以烛照乡村,给整个乡村带去一丝温暖,一丝光芒。

  我也常常在幻化这样的画面——在那崇山峻岭的地方,能够看到一面用竹竿挑起的五星红旗,在乡村学校迎风飘扬;在那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听到读书声、上课铃声;在那阡陌小道,牵着耕牛,扛着犁耙的老农能够邂逅一群群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唱着歌谣,去上学的孩童……是不是整个乡村就有活力,就很有画面感了?但是,现在这种活力在日益消退,这样的画面也在日渐消失。

  乡村教育是我们乡村的希望之所在,也是乡村每一个家庭、孩子、孩子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梦想摇篮,它承载着很多很多的期许和崇敬。

  前两年我在山西农业大学参加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在论坛上我曾大声疾呼,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而且我把现在乡村教育出现的凋敝与没落,概括为“天灾”“人祸”。

  “天灾”加引号,主要是过度的工业主义、城镇主义,过度的城镇化。“人祸”主要是一些地方,不重视乡村教育,对乡村学校要么随意地撤并,要么对乡村教育断奶,任其自生自灭,更有一些地方对乡村教育人为抽空、抽干,让乡村教育日益走向没落凋敝。

  仅仅留存下来的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差不多是对城市教育的一种复制,把乡村教育做成了城市教育的一种附庸和盗版。

  我认为,乡村教育一定是改变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实施的乡村精准扶贫,能够把房子修得好、修得漂亮,把道路修得宽阔,还有让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这都是好事,但真正的精准扶贫,真正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办好乡村教育。

  我甚至认为,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精准扶贫,不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如果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没有乡村学校的复苏,这一切都是一句空话。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出发,由心始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办学校,不是国家投入了多少资金,安排了多少项目,而是乡村教育人用不用心,用了多少心。

  陶行知先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我们,我们应该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教育。

  一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更没有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师从杜威,从哥伦比亚留学回国,在晓庄那里修了几间茅草房,办乡村学校,做平民教育,试想如果没有爱心,难道会有晓庄吗?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晓庄。他还提出:对于农人、农村要怀有深沉的“爱”。

  二是良心。没有谁的生命没有受到过乡村的滋润,没有谁的成长没有受益于乡村教育,可以说是乡村教育把我们每个人摆到了人生的高地。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置疑,我不是乡村人,我是城镇人、大城市人,我说不管是城镇人,还是大城市人,把辈份往前推三代,我们都是乡村人。

  何谓良心?那就是一个人一旦要堕落、尊龙人生就是博d88颓废的时候,内心深处所升腾的一道亮光,那便是一个人的良心。

  如果我们对乡村教育开始鄙视、不重视,或者是懈怠的时候,应该想到曾经我们都是乡村人,我们应该唤醒良心,复苏良知。

  三是感恩心。做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感恩的心。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乡村,感恩乡村学校,感恩乡村教育。

  什么叫感恩心?康德说:“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我们对乡村、乡村教育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考量着一个人的灵魂是不是健康。

  四是责任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什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是责任;是什么把大家在一起?还是责任;是什么让人魂牵梦萦?我认为还是责任。

  责任有价,责任巨价,责任无价。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发展,千均重担在肩,每一个教育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习总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一是学校兜底。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件当中,都明确提出继续改善乡村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这就是最基本的政策兜底。

  二是经费兜底。200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时在阆中,我们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便实现了经费兜底。哪怕这个学校只有几个、十几个孩子,我们都按20万保底。现在教育部规定的是10万。

  三是质量兜底。乡村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应有的知识,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说优良的品质,健全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习惯,全面发展的能力等等,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也就是说,既要让孩子成为一定知识文化的拥有者,还要成为终身阅读者、运动坚持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的生活者。

  一是控辍保学机制。不落下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我以为,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永远比成才重要,尊龙人生就是博d88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

  二是长态倾斜机制。从人、财、物以及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上给予倾斜,让乡村老师考得进、用得上、留得住,教得好。

  三是综合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激励。我们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评价改革的机制和要求,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

  理念很重要,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在于学校条件的好坏,也不在于经费投入的多少,而在于校长有没有思想和理念,有什么样的思想尊龙人生就是博d88,有什么样理念。

  一是回归朴素。我在阆中做的就是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在教育局局长任上12年,我没有其他功劳,十年磨一剑,我只是十年磨出了三个关键词:朴素、幸福、内涵。

  朴素是我们践行的理念,幸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内涵是学校发展的路径。践行朴素教育理念,追寻幸福教育目标,实施学校内涵发展,最终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快乐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在阆中12年的理念与实践架构。

  我有一本书就叫《做朴素的教育》。当时为什么会提出做朴素的教育呢?我常常观察,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都是朴素的现象和事实。我也常常思考,我们每个人走南闯北,吃遍各种美食,但难以忘怀的还是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一碗面的味道;我们每个人不管穿什么品牌衣服、名牌皮鞋,但穿上最舒适温馨的,还是小的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们衲的一双平底布鞋,缝制的一件纯棉衣服;我们每个人走南闯北,不管怎样为名为利,奔波折腾,最后都会回到生命出发的地方,回到生命的原点。

  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朴素的,做人需要朴素,做事需要朴素,做教育更需要朴素。

  我们的乡村校园文化需要朴素,师生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变废为宝。朴素的乡村校园文化远胜过那些看起来很华丽的匠人文化、形式文化。

  我们的乡村课堂也需要朴素。现在的课堂看起来很喧嚣,很热闹,也很花里胡哨。但是更值得回味的是过去那样的年代,我们的一些乡村老师,仅用一支粉笔,一板板漂亮的板书,还有在课堂上的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吸引着每一个乡村孩子,让人回味无穷,听了还想听。

  二是回归宁静。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需要我们不急不躁,从容淡定,拥有一颗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的宁静教育心。

  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就是朴素的的教育常识。然而很多教育人往往在常识面前常常不识,做了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

  怎样回归常识?我以为,回归通常,不哗众取宠就好;回归恒常,坚持育人就好;回归正常,遵循规律就好;回归日常,陪着孩子过好每个教育日子就好。

  四是回归本真。教育人只知道匆匆上路,不知道为什么出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教育已经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

  要让教育回归本真,就要解放孩子,释放他们的天性。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眼睛、嘴巴、大脑、双手、时间和空间。

  五是回归人性。教育是富有人性的事业,我们应该彰显人文、关切人本、体现人性,让教育弥漫人性的光辉,闪耀人性的光芒。

  六是回归自然。一方面要做顺其自然的教育,不苛求,不强求,不杀鸡取卵,不拔苗助长。应该像农民伯伯种庄稼那样,给其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和温度,让庄稼自然而然地生长。

  我们对待孩子,同样只需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孩子的内生力,让孩子主动生长,而不是代替成长。

  另一方面,就是打开教室门、校门,让孩子到大自然,到田间地头,尽情地玩要嬉戏。卢梭曾说,孩子在15岁之前,如果能够到大自然当中接受自然化教育,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天性的呵护,想象力的保护,都是有好处的。

  七是回归生活。现阶段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去生活化,教育完全与生活脱节。有可能孩子高分,甚至上名校,却不会系鞋带,剥鸡蛋,更不会做饭洗衣。

  乡村社会是一个拥有巨大生活资源的场所,学生立足生活,依据生活而接受教育,才是一个最基本、最理想的乡村教育样态。

  八是回归乡土。过去在阆中做了十多年乡村教育,现在行走于全国各地,关注的仍是乡村教育。我认为,乡村教育比城市教育资源更丰富,城市教育有的乡村教育有,城市教育没有的乡村教育更有。乡村蓝天白云,美丽大自然,淳朴的乡风民风,真挚的亲情友情,丰富的民间文化与艺术,这些完全可以挖掘出来进学校、进课堂。通过乡土化、在地化的教育,让孩子能够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但这绝不是要把孩子一定在这片土地上,孩子通过有滋有味的乡土教育,有一天有出息了,即使飞得再远,在他的心中,永远会澎湃着一种乡绪。

  现在乡村一味复制城市的教育,却培养出来了一个个看不起乡村、仇视乡村、纷纷逃离乡村的孩子。这些孩子,未来既融入不了大城市,又不愿意回到乡村,我以为就像一只在城市上空盘旋的候鸟,永远无法生根。

  我有一个最朴实的教育主张,就是我们的乡村教育要让乡村孩子手指间嵌满泥土,对乡土产生热爱、依恋之情。

  一是以多彩文化点亮校园。文化是最好的教育,对于管理者来说,文化是最好的管理。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解读文化:无需提醒的自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把校园文化称之为教育的灵魂。人死后每个人的体重会减轻21克,这21克是不是人的灵魂,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答。但值得一提的是,这21克对于人很重要,它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如果说21克是人的灵魂,那么校园的21克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校园文化。

  学校一定要有文化,我们一定要带领乡村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营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一定要给校园里的一楼一道、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文化的基因、烙上文化的印迹,让校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时时处处都是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教育。

  二是以浓郁的书香浸润师生。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改变整个教育生态,我认为这个支点就是书香校园建设。

  我经常说,孩子其他什么习惯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读书习惯。孩子有了好的读书习惯,其他行为习惯再坏,坏不到哪儿去,考试分数再低,也低不到哪儿去;我们老师有了好的读书习惯,课堂再无效,也无效到哪里去,师德师风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我有一个口号叫“消灭图书室”,就是要把图书室的书搬出来,通过建开放式书柜、书架、书橱,让书漂流起来,让书弥漫在校园各个角落,让书与师生随时相遇,让师生可以做到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

  我们一些学校藏书很多,但书往往在图书室睡大觉,因此我还有一个口号:“宁可让书被孩子们翻烂,不要让书在图书室里放烂;宁肯让书被孩子们们拿走,不能让书在图书室里睡大觉。”

  三是以乡土课程植根乡愁。前面我提到,乡村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整理、挖掘、研发这些乡土课程,通过个性化、特色化的乡土课程,把乡音与乡愁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四是以开放课堂链接生活。好的课堂是什么?我以为好课堂一定是有效、有用、有趣的课堂,一定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回味、师生有成长的课堂,一定是让孩子站在教室中央,让孩子进入主动学习、能动学习、生动学习、合作学习状态的课堂,一定是打开教室门,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到博物馆、到图书馆、到社会社区中去的课堂,通过这样一个开放课堂,促使学生形成融通学科之间的能力,建立与学习、与生活的深度联系。

  五是以特色活动释放天性。小活动,大舞台。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没有好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一定要给孩子搭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平台。

  乡村学校社团不需要多么高大上,围绕乡村与乡土,开设一些像抓籽、跳房、滚铁环、跳大绳、打陀螺这些具有乡土味的活动,更能让孩子在童年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也更能够成为乡村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昨天在来长沙的火车上,我写了一篇文章《这些滚铁环的孩子永远不会跳楼》。我以为,乡村孩子有了他喜欢的活动,那怕考零分,哪怕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铁环一滚,眼泪水一擦,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了,因为他有释放的窗口,有排解的地方,这些孩子永远不会抑郁压抑。

  通过特色活动还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面变得阳光自信,都能抬得起头,并能在多一把尺子,多一个标准,多一份期待中,让孩子们都能爱上学校与学习。

  有一首歌我做了改动: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也想留,只是谁能够陪我娃娃好好度春秋。我们应该不断追问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