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活”起来的文物建筑讲述城市内涵
发布时间:2024-07-03 09:34:59

  Z6尊龙app最新版本下载官网Z6尊龙app最新版本下载官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

  2020年9月25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式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名单。三年过去了,杨浦依旧在文物保护利用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杨浦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大量近代工业遗存被时光“留”在了杨浦滨江。如今在这里,“历史”未被尘封,而是分外鲜活。文物保护建筑不仅散发着历史风韵,还融入现代、科技与时尚的元素,成为崭新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地标。

  今年,百年历史建筑永安栈房迎来新生。11月7日,由之改造而来的全球首家世界技能博物馆即将开放,汇聚世界的目光。追忆往昔,杨浦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2010年,杨浦推进中国首家工业化制糖厂明华糖仓内部改造,如今这里是文化演出、艺术展陈的多元化空间;2016年,启动改造上海烟草仓库,使之成为“城中花园”绿之丘;2018年,开启毛麻仓库旧址整体修缮,让这一兼具艺术价值与工业特色的老建筑承载新使命,成为杨浦滨江集聚释放艺术魅力的体验空间……

  到杨浦滨江散心漫步,老人们能从风韵犹存的老建筑里看到儿时的记忆;年轻人能在新旧交织的设计中感受别样的精彩。

  开馆在即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坐落于安浦路东端,背靠杨浦滨江,侧倚杨浦大桥,被包裹在一片公园绿地之中。其独特的“双子楼”造型简洁厚重、结构理性。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格子窗,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令人感触的是,博物馆建筑本身同样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技能瑰宝。其前身永安栈房建于1930年,当时是华侨商人郭乐、郭泉兄弟在杨浦滨江创办的永安第一棉纺织厂的仓库,由英商洋行设计,为双子楼形制的仓库建筑,内部空间的八角形棱柱极有特色,整体呈现工业美学和结构美学。新中国成立后,永安栈房曾是上棉二十九厂单一棉纺原料的仓储基地,后来仓库西楼被划拨给上海化工厂做原料仓库,至九十年代仓库东楼成为上海纺织原料杨浦仓库,后被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改建为办公楼对外出租……

  这座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见证了百年中国棉纺织业与物流业的风云变幻,它自身却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逐步“沉寂”。直到2015年,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指挥部办公室正式收储永安栈房,计划修缮再利用。2019年,永安栈房被确定改造为世界技能博物馆。至此,这座老建筑开启了蝶变进程。

  改造怎么改?改哪里?“修旧如旧”,是杨浦秉持的思路。但万事开头难,改造团队一入场,就发现永安栈房存在诸多改造难点:“双子楼”中的东楼因曾被改为办公楼,建筑立面遭到破坏,部分外墙被拆除改为玻璃窗,内部结构也有变动,室内地面出现沉降……为保留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提升建筑物的实用价值和安全性能,团队因地制宜,一方面保持“双子楼”的总建筑面积、建筑外轮廓和高度基本不变,并保留了过去标志性的八角形棱柱;另一方面加以材料和细节设计,对建筑立面、屋顶水箱等进行调整,让永安栈房在保留历史风华的同时,实现“华丽转身”。

  再过几天,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重磅亮相。这座老建筑也穿越时空,与新添入的2000余件全球藏品一起“醒来”,剑指世界级现代复合型博物馆新坐标。来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不妨顺便在杨浦滨江转转,寻觅更多的城市“惊喜”。

  杨浦坐拥滨江岸线平方公里,分为南中北三段。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催生了这里创新生动的空间改造利用模态。近来,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以去年11月整体打捞出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着力为市民打造一座新的“科普乐园”:上海博物馆北馆。未来,这里计划与东馆、人民广场馆一起,助力基本形成“一体三馆、全城联动、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发展格局。

  “我们会为古船建造临时考古站,搭建钢结构棚架保护舱,打通各路照明、安防、文物保护等系统,以最大努力确保船体及文物安全。建设完毕后,我们将即刻开展实验室考古发掘与文物整体保护工作。”现场工作人员表示。

  面对更多零星的工业遗存,杨浦已在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贯通过程中,确定了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概念,整体推进“锈色”资源巧利用,有序传承城市文脉。纺织厂的廊架、钢质的栓船桩等众多历史元素被保留或改造,成为公共空间的景观或配套服务设施;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工业设施设备、工艺流程也得到保护展示。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据统计,杨浦共有保护、保留建筑约200余栋,其中包括滨江地区66幢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近年来,全区积极挖掘历史资源,通过加强保护修缮,原汁原味保留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怎样让文物“亲身讲述”城市的发展与自身的内涵?如何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资源?数字化手段和高科技的加持,让文物与市民亲密互动。

  家住杨树浦路的市民何先生,步入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时的第一句话是:“科技含量太高了。”于2021年初开放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由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来。从外观上看,场馆延续了木行本色,用何先生的话来说“就像个木头盒子”。走进内部,“木头盒子”里别有洞天,流淌着数字化的血液。

  四排可触控、可互动的书架,交替存放着实体书与电子“书”,分别呈现重要理念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人民秀带直播间”里,市民现场即可参与党课、人民直播等活动;而“人民城市·杨浦故事”展厅则以长条电子大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杨浦在建设、治理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人民故事;地下展厅内开放展示3个互动影像盒,记录了19世纪至今的杨浦滨江历史沿革……

  一边承载着杨浦滨江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一边集结“5G 8K”“3Dmapping”等高科技展陈方式,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因其人性化、数字化、艺术化、集约化的特点,逐渐成为市民群众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在老厂房旧址里学党史,还是用这么高科技的方式,感觉很特别。”何先生说,“这里随处可见的显示屏,能让我‘摸’到杨浦滨江的发展,仿佛随时能穿越到历史长河之中。”

  当前,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增添工业遗产的魅力与活力,打造城市地标性品牌和文旅目的地,已成为杨浦创新性保护利用文物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数字化”一词也被活用于历史文化传播中,以期将文物与历史进一步推到市民身边。

  百年工业历史为杨浦滨江留下丰厚的红色资源。杨浦滨江沿岸的电站辅机厂、浚浦局职员俱乐部旧址等建筑,被改建为9处风格各异的党群服务驿站,通过VR全景导览、红色故事浮雕墙等形式,为市民创造“可看、可听、可读、可游、可享”的全新旅游体验。如大桥公园站,以杨树浦一带的老厂房、老机器等为线索,讲述滨江工业的发展史;电站辅机厂站则直接在原址上兴建,带着游客感受“百年记忆,魅力滨江”……沿着江畔走走看看,举起手机轻轻一点,即刻进入杨浦滨江的VR之旅;慢行在历史建筑之间,扫个码就可轻松了解其前世今生;紧握模拟船舵,便可一览老厂房与它身上的故事……人们仿佛被拉进了历史长河,随心地阅览旧时光、感受新时代。

  不仅如此,各类丰富活动也进一步拉近市民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近来,杨浦先后开展了“百BU穿YANG”杨浦48小时新发现城市微旅行、“百年印记 魅力上海”——“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作品展等活动,今年5月,还发布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预告片,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亲身还原杨浦滨江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观众可从镜头中“看见”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亦可从他们的徐徐讲述中,“听见”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转型蝶变,让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性保护意识扎根于更多人的心中。

  而对于文物管理单位来说,“云上空间”同样重要。今年6月,杨浦区上线文物数字管理平台(一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文物数字档案系统、管理监测分析平台、文物巡查小程序、“博览杨浦”小程序等,力图实现文物档案的全息化归集、文物保护的可视化管理、文物巡查的全闭环处置、市民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以推动文物保护、传承方式的融合创新。

  其中,管理监测分析平台为整个平台的核心应用,通过大量数据录入与分析,使得各项文物保护统计数据一屏尽览,可为文物管理工作决策提供实时性可视化监测分析,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数据化的依据,还含有“安全预警”功能,助力实现文物保护“零延时”。